随着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,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船舶设计、建造、维修等方面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。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,存在一些有毒因素,对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。本文将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有毒因素进行梳理,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。
一、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有毒因素
1. 有害化学物质
在船舶建造过程中,涉及到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涂料、粘合剂、防腐蚀剂、防火剂等。这些物质在挥发、涂装、焊接等过程中,容易对人体造成中毒、过敏、致癌等危害。
2. 有毒金属
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,常用的有毒金属有铅、镉、铬等。这些金属在船舶制造、维修过程中,会通过呼吸道、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,引起中毒、致癌等疾病。
3. 高温、高湿环境
船舶制造、维修过程中,经常需要面对高温、高湿的工作环境。在这种环境下,从业人员容易出现中暑、热射病等疾病。
4. 噪音、振动
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,焊接、切割、打磨等作业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和振动。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,会导致听力下降、颈椎病、关节炎等职业病。
5. 生物性危害
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,可能存在生物性危害,如霉菌、细菌等。这些生物性危害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、皮肤过敏等疾病。
二、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防控措施
1. 加强职业健康培训
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,提高他们对有毒因素的认知和防范意识。培训内容包括有害化学物质、有毒金属、生物性危害等。
2. 改善工作环境
优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环境,降低有害物质浓度。例如,在涂装、焊接等作业过程中,采取局部通风、佩戴防护用品等措施。
3.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
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有毒物质中毒或伤害。
4. 定期体检
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,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病。对有职业病病史的从业人员,应加强职业健康监护。
5. 加强科研攻关
加大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有毒因素的科研攻关力度,研发新型环保材料,降低有毒物质的使用。
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有毒因素对从业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。因此,我们必须重视有毒因素的防控,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。通过加强职业健康培训、改善工作环境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、定期体检和加强科研攻关等手段,降低有毒因素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从业人员的危害,为我国船舶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